1.(2015、37)(1)如何理解“法治關乎國家治理,更關乎百姓福祉”?(6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十八屆四中全會從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方面開出了藥方,但最根本的還是提升全社會對法治的信心與信任,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所說,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嚴所系。
法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法治有助于國家維護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秩序。不僅如此,法治還關乎百姓福祉,從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來講,法制建設以保障人民的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法治建設的各方面來講,無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都與百姓息息相關;從人的一生福祉來講,無不需要法治保駕護航。
(2)為什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4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情況極其復雜的大國建設法治,更需要有自上而下堅強統一的領導,要有統一的意志,堅決果斷一體推行。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所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2.(2014、37)(1)為什么說鸚哥嶺的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6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鸚哥嶺是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這里山高路遠,條件艱苦,一直難以招聘到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工作人員。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學畢業生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陸續從全國各地來到鸚哥嶺保護區工作。鸚哥嶺的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正確處理了自我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問題。自我理想和社會理想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自我理想體現社會理想,社會理想包含自我理想;我們不能只看到自我理想看不到社會理想;也不能只看到社會理想看不到自我理想,我們應把自我理想和社會理想統一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自我理想和社會理想總體上是統一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犧牲自我理想實現社會理想,這樣,表面上犧牲了自我理想實現了社會理想,也是實現自我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說,鸚哥嶺的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
(2)怎樣看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說法?(4分)
答:“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這一說法,實際上反映了人生選擇中所遇到的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關系的困惑。理想與現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理想是圓滿的,現實則是復雜的,理想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現實是理想的基礎,理想是未來的現實。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
3.(2013、37)(1)從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5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某圖書館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乞丐和拾荒者也不例外,都可以在圖書館讀書,接受教育。有讀者對此表示不滿,向館長抱怨說:“圖書館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入閱讀,就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别^長回答說:“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span>
這體現了我國憲法中的以下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平等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人身自由權是公民具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實際享受其他權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發展公民個性的必要條件。
(2)圖書館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費開放對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有何啟示?(5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圖書館對乞丐和拾荒者免費開放,并不是一種施舍,讀者可以被這種和諧的環境所改變,人們在相互尊重中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圖書館是公共場所,乞丐和拾荒者也有讀書的需要和權利,理應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這說明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堅持平等原則、互助原則和寬容原則。就個人而言,這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單位而言,這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這是社會和諧,增進人際交往的基本保證;就國家而言,這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4.(2012、37)(1)基于“信義兄弟”這個事例,怎樣理解誠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信義兄弟”這件事,感動人們的是孫家和工友共同表現出來的以誠信為本的美德。哥哥視誠信為生命,弟弟生死接力,母親信義為先,工友真誠相待,體現的都是人們以信為本的優良品德。這一信義之舉體現了誠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誠信美德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建設的現實狀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就必須自覺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把誠信美德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
(2)在法律關系中,為什么也要堅守誠信?(4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孫家雖然慘遭不幸,仍然切實履行了按時發放工錢的承諾,這正是法律精神誠信的體現。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導誠實信用的美德或法律規范。市場經濟是講究信用的經濟,市場經濟越發達,對誠實守信的要求就越高。誠實信用也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必須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就個人而言,誠信美德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單位而言,誠信美德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美德是社會和諧,增進人際交往的基本保證;就國家而言,誠信美德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5.(2011、37)(1)如何理解“給人溫暖就是給自己幸?!??(6分)
“給人溫暖就是給自己幸?!斌w現出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的內容和辯證關系,是郭明義人生價值觀的集中反映。
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自我價值體現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包含自我價值;我們不能只看到自我價值看不到社會價值;也不能只看到社會價值看不到自我價值,我們應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總體上是統一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犧牲自我價值實現社會價值,這樣,表面上犧牲了自我價值實現了社會價值,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境界。
郭明義的先進事跡充分體現了“給人溫暖就是給自己幸?!?。
(2)為什么說郭明義的先進事跡是“簡單中的偉大”?(4分)
答: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郭明義多年堅持做平凡簡單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是偉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影響、帶動了更多的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產生的社會效應是廣泛而深遠的。
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促進了歷史的進步,是否對社會和他人作出了貢獻?!昂唵沃械膫ゴ蟆笔侨藗儗髁x人生價值的評價。
6.(2010、37)(1)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6分)
答:文明出行是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公共生活領域的范圍逐漸擴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生活質量與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兩者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雖然道德和法律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道德規范作用的更好發揮,需要法律支撐;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實現,則需要道德建設為重要條件。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我們應如何從自身做起,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4分)
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需要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增強文明出行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養成遵守文明出行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和把握文明出行中的道德與法律規范,提升文明出行的自身文明素質。